從細節成就人的工作
專訪書院輔導長李丹教授

中大電子工程系李丹教授與善衡書院的緣分,始於2018年。時任院長黃永成教授力邀志同道合的中大教職員加入書院,李教授便是其一。他原為聯合書院成員,曾任伯利衡宿舍舍監,也在工程學院負責學生事務,包括讓學院過渡到四年制課程及開辦新課程,近年更擔任工程學院副院長(教育)。

在善衡書院,李教授是收生委員會主席。今年八月他接替黃錦波教授,出任善衡書院輔導長一職。「我在工程學院有一定的職責,照理不應做輔導長,但暫時我覺得自己和書院合得來。這裡的運作上了軌道,我不致太吃力。其實就算不在善衡書院,我肯定會在其他地方參與學生事務吧,逃不了的。」李教授笑說。

學生工作苦樂參半,李教授坦言︰「誰也不想遇上麻煩,可是在崗位承擔了職務,就不能迴避。早年我處理不少學生問題,那些不太開心的事情不勝枚舉,例如學生出了狀況或不如期望,或者你抱持善意,卻得不到好結果。」多年來與學生相處,李教授累積了資深的教育經驗,練就「拿得起、放得下」的靈活心態。「現在我放慢了步伐,不是說心態上有所怠慢,而是想法輕盈了,知道有些事情控制不來。我不像從前那麼緊張,對自己及他人也有好處。」

李教授出身電子工程,學科訓練他從細節入手,著眼小處。「工程的細節是物件,學生事務的細節聚焦於人。」對人的細節見於日常,就是善用通訊媒體,與書院同事保持緊密溝通,關心書院動態,也參加善衡跑隊,與學生建立友伴關係。

在研究工作上,李教授的團體一直開發以電腦做出不同類型的廣東話聲音。他說︰「例如我正在跟你聊天,我的聲音是這樣。我教書時是這樣。我發脾氣時是這樣。我們嘗試用電腦製造聲音。」這項技術須要處理語音,以人工智能模擬當時人的聲線。無心插柳之下,有一天團隊成員瀏覽網上討論區,發現喉癌病人的親友向大眾求助,原來他們在想方設法以科技為病人保留嗓音。熱心的李教授二話不說,主動聯絡病人,提供相關服務,讓病人切除聲帶組織以後,仍可還原甚為逼真的個人聲線。

在十月的書院高桌晚宴,李教授介紹了聲音重建計劃。現時團隊使用工程學院的電腦設備,由研究生及本科生執行任務,但隨著病人數目增加,團隊需要更多人手。李教授認為善衡同學可助一臂之力,邀請他們加入服務團隊,工作包括︰為個案整理錄音材料,標示廣東話拼音;從用家角度改良手機應用程式,加快文字轉為語音的輸入速度,配置介面以貼合需要;高年級的醫學、護理、心理學系的同學,更可協助聯繫病人,評估及跟進個案。

最近計劃喜獲慈善基金贊助,購入高性能的電腦,提升效率。在來來,計劃具備無限發展空間,包括與非牟利機構及社企合作,盡早向有需要的病人引入服務。李教授表示,他不介意擴大規模,但必須做出來有價值,目標清晰。「這項技術可以助人,但我不想變成刻意找人使用服務。如為了填數字,於是要宣傳和登廣告,就是本末倒置。我不介意服務走向商業,的確有許多事情可做。舉個例子,我們可以重建熟悉的聲線,陪伴長者聊天。或者大家十分懷念林保全先生,渴望他再為叮噹配音,技術上絕對做得到。不過變為商業用途,就要清楚為何而做。」

李教授指出,團體畢竟不是醫生,治不好喉癌,而病人本身面對的挑戰極大,生活遭逢巨變,失去聲線只是其中一項。他謙稱,不應該過度強調聲音重建計劃的影響力。然而和病人接觸時,他也著實感受到病人對計劃的期待相當殷切,他和團隊委身的動力由此而起。計劃在起步階段,走得多遠,能夠激發出怎樣的潛力和創意,有賴整個服務團隊一起推動。每個人的參與都能夠影響生命。

善衡跑隊每周一舉行訓練,李教授參與其中。

李教授(左三)和學生代表一起暢談書院生活。